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傳來喜訊,肖正國教授及其團隊在鈣鈦礦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創新性地開發了一種名為“弱空間限域”的新型制備方法,這一技術成功推動了全無機鈣鈦礦薄膜的性能邁向新高度。
鈣鈦礦作為一種具有卓越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因其高發光效率、低成本和靈活的加工性,在太陽能電池、發光二極管以及光電探測器等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傳統鈣鈦礦材料在電子與空穴的復合發光效率上一直存在瓶頸,科研人員常采用“強空間限域”策略,如將材料尺寸納米化或制成超薄薄膜,以提高發光效率。然而,這些方法往往限制了LED的亮度和使用壽命,難以滿足實際應用的高要求。
肖正國教授團隊針對這一難題,提出了革命性的“弱空間限域”思路。他們在鈣鈦礦材料中巧妙引入了次磷酸和氯化銨兩種特定添加劑,并結合高溫退火工藝,成功制備出晶體結構更加完善、缺陷密度顯著降低的新型鈣鈦礦薄膜。這種新型薄膜的內部有序性更高,有效克服了傳統小晶體制備過程中的缺陷問題,從而顯著提升了LED器件的發光效率和穩定性。
實驗數據表明,采用這種新型鈣鈦礦薄膜的LED發光效率已超過22%,達到了當前商業化顯示產品的水平。更令人矚目的是,其極限亮度高達116萬尼特,遠超市場主流的OLED及LED屏幕。若以日常使用平均亮度100尼特計算,該LED的理論壽命超過18萬小時,完全符合商業LED產品的嚴苛標準。
肖正國教授團隊還展示了這種新型鈣鈦礦LED在實際應用中的出色表現。在高亮度照明和高端顯示領域,這種LED不僅亮度更高、壽命更長,而且成本更低,為相關行業的技術革新提供了有力支持。這一技術突破不僅解決了鈣鈦礦LED在效率與穩定性之間的長期矛盾,更為未來高端顯示技術和超高亮度照明領域的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據了解,肖正國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已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專家表示,這一技術突破有望推動發光器件行業邁向更高水平,為鈣鈦礦材料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同時,這一創新成果也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增添了新的亮點。學校表示,將繼續加大對科研創新的支持力度,推動更多前沿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隨著這一新型鈣鈦礦薄膜技術的不斷推廣和應用,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顯示技術和照明領域將迎來更加璀璨的發展前景。